潼南稻谷开始收割,传统伴桶打谷方式正在消失,7080后且看且珍惜
2023-08-31 01:29:23来源:腾讯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秋前十天无谷打,秋后十天满田黄!立秋之后,重庆乡村正式迎来了秋收的农忙时节,各地乡村也开始忙碌起来,玉米已接近尾声,芝麻等开始收割,其中最热闹的当属稻谷了,作为以大米为主食的西南地区,每年收谷子的季节就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与土豆等外来粮食不同,水稻算是我国的本土粮食,早在4200多年前,水稻就已经在长江中下游及黄河中游种植,到了战国时期,四川盆地为了种好水稻还专门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栽种水稻提供了有力保障。
重庆农村收割水稻叫打谷子,在机械设备不发达的年代,一切劳作都主要靠农民的双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收割机械已经慢慢替代了手工收割,所以全手工的打谷子已经越来越少,估慢慢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这是前两天与朋友去潼南古溪采风时,在路边遇到的几处打谷的场景,既有机械收割,也有手工收割,还有半手工收割(就是手工用镰刀割谷子,但用脚踩式打谷机进行脱粒,而不是手工在打架儿上脱粒。
相比机械收割及半机械收割,其实我对于逐渐消失的手工收割更感兴趣一些,所以特地拍下了这组图片,手工打谷子有几个传统农具,其中最大的当属方形的拌桶,四个角各有一个耳朵,便于在稻田中拖动,记得民间有一首打油诗“四四方方一座城,两个将军来攻城。砰砰砰砰几大炮,无数散兵进了城”,写的就是用拌桶打谷子的情景。
拌桶的里面有一个用木方做成的谷架,又名“打架儿”,长度与拦桶内侧相合,高度与拦桶的高度一致,打谷子的时候,一般会将割好的谷把子高高的举起,然后将有稻谷的一头重重的搭在谷架之上,成熟的稻谷便脱在了拌桶之中。
除了拌桶与谷架,打谷子还得要一个躺(不知道这个字对不对?)席,也就是围在拌桶三方的围挡,一般是用竹篾编制而成(不过现在很多农户已经用更薄、更便宜的胶纸替代了),用竹块夹在拌桶上进行固定,以防止打谷子的时候,谷粒撒落到拌桶之外。
据老人介绍,以前打谷子的时候还会讲究节奏,多为前三下慢、后三下快,三下之后还要翻把,为什么前三下要慢呢,因为前三下谷把子上的稻谷多,动作太快容易将裹在里面的谷粒甩出拌桶,所以要慢一点,甚至还会在边上的躺席上搁一下。后面为何要快呢?因为后面的谷粒少了,谷把子也轻了,自然就可以快一些。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收割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现代化的收获机械替代了手工农具,像拌桶、谷架、躺席这样的传统农具也正在逐步的退出历史舞台,估计很多年轻人别说会用,甚至见都没有见过,或许再过一二十年,大家只能去博物馆、展览馆才能看到手工打谷的场景了吧?所以且看且珍惜,毕竟,这样熟悉的场景,会勾起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也让很多外地的游子,想起了深秋的老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