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 正文

八月繁星如瀑 温情新意满城

2023-09-01 07:36:34来源:大洋网

时值八月,送夏迎秋。广州的“繁星行动”——基层文旅志愿服务重点培育项目亮点不断。


(相关资料图)

项目在全市开展过百场文旅志愿服务活动,吸引了约2100人次参与志愿接力,线下惠及社区群众4000余人次,线上活动直播超63万人次观看,还发展了约700位新志愿者。青少年、文艺爱好者、各类特殊群体等的积极参与,令众多活动不但热度高涨,而且效果扎实,让志愿活动真正成为解决基层文旅服务痛点、难点、关键点的有效助力。

“繁星行动”广州市文旅志愿服务特色项目是广州市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总队在“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品牌项目,通过培育基层文旅志愿服务组织者、发展壮大文旅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文旅志愿服务培训基地,重点扶持文旅志愿服务十大专项,建立起以志愿项目为核心,队伍建设为保障,多元协同发展的文旅志愿服务提升体系。今年共有40位基层文旅志愿服务优秀组织者脱颖而出,一批立足基层,以文化赋能社会治理的基层文旅志愿服务项目将持续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

焕新“传统” 激发新活力

在城乡快速发展的当下,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卓远的价值,是这个暑期许多志愿者和团队探索的方向。

8月25日晚在广州市天河区猎德祠堂广场举行的“狮承有道——雄狮少年”主题汇报演出,是猎德龙狮少年团志愿服务队的一次“阶段性小结”。游龙戏珠,金狮翻滚,但见“雄狮少年”们身着色彩斑斓的狮子服装,舞动着灵动的身姿,把狮子的神秘与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翻滚、穿腾、挂腰......幼龙腾云游四海,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据“文化新乡贤”陈慧君介绍,今年策划开展“狮承有道”——雄狮少年培育计划,旨在引导广大青少年和家长正确认识醒狮文化,传承醒狮文化,让传统醒狮文化闪耀新时代拼搏信念。她所带领的猎德龙狮少年团志愿服务队由一群充满热情和朝气蓬勃的青少年组成,目前队员已超40人。在暑期里,他们不仅要进行体能、鼓乐、技巧的训练,学习忠义仁勇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还要走进社区,向“老广州人”“新广州人”普及广州醒狮的知识,以强国少年的蓬勃气象,增进社区文化的“正能量”。志愿服务队全新创作的《寻师承德》节目以900多年历史的猎德村为背景创作,将古村风貌和城市发展有机融合,展现醒狮文化的新时代新风貌。

作为越秀区“礼愈童心——汉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系列活动之一,8月20日在越秀区文化馆举行的2023今夕七夕巧手荟集纳了汉舞、剑舞、投壶、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八段锦、艾草养生等传统文化元素,让参与者惊喜连连。“礼愈童心”以汉文化系列主题活动为切入点,让重症儿童及家庭在接触体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关爱,缓解身心压力,促进医患、亲子关系,让更多的人关爱重症儿童及其家庭。8月,志愿者们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和血液科、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以汉服表演、汉礼学习、节日民俗游戏、非遗手作等丰富的活动形式,送上暖心关怀。

贴近“潮流” 以新玩法推高参与度

纵观8月“繁星行动”的活动,可以发现组织和参与者对新潮流的快速反应。许多形式新颖的活动成功找到了目标受众的“敏感点”,在潜移默化中放大了传播效果,也让文化与当下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有效对接。

“City walk”无疑是当下年轻人社交活动的新“顶流”。8月,组织者刘王力策划的 “一建筑一故事”五山街红色文化传承项目就把这种全新的“轧马路”玩法玩得风生水起。项目通过活化社区的文化资源,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五山街文物科普及导赏活动,引导社区居民了解五山的文物建筑,感受五山文化小城的底蕴,增强社区归属感。开展的多场活动得到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专业机构的支持与配合,参与者在社区寻宝,在城市漫步,在高校中品味人文,在考古遗迹感受历史,亲身体验“社区文物导赏员”的全新角色,促进当地居民与社区的共融。

这个月,白云区天星志愿服务队组织的“拾趣田间”农耕亲子研学志愿活动走进了江高镇峡石村。志愿服务队与参加活动的亲子家庭在峡石古渡回望历史,驻足峡石村牌坊感受古树沧桑,在吴氏宗祠完成“找不同”任务,沿着古村道路前进认知各种岭南常见的果树、植物,在霸王花种植基地学习相关种植知识,穿越丛林科普部分稀有植物,还走近古井、古楼、古炮台。脚印串联起了古村,也串起了心与心的联系。“文化新乡贤”梁敏华介绍,希望基于这个项目搭建江高镇农村文化宣传阵地,通过发动高校学生和村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深入挖掘江高镇农耕文化和墟日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乡村研学+农耕体验路线,助力乡村振兴,让当代家庭把视野从“电子屏幕”转移至“田间地头”,在感受乡村苦乐间体会城乡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机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乡村、参与乡村建设。

立足“本土” 促进基层治理与社区繁荣

对本乡本土文化资源的重新审视与发掘,及在此基础上推动社区公共空间的升级,促进社区治理的进步,成为不少志愿服务项目发力的重点。

“品读西关非遗文化”志愿讲解员培育计划立足西关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通过组建西关非遗志愿讲解队伍,定期开展公益导赏团活动,带动更多社区居民参与西关文化传播,让更多来穗市民游客了解广州,读懂广州。经过专业人士系统培训的志愿者讲解员们,在8月里走进永庆坊、泮塘古村等地讲解实习,通过考核后,将从9月起面向市民游客展开西关文化导赏。他们以“本地人”特有的情怀,和对当地的熟悉,将西关一带丰沛的非遗资源娓娓道来,为大家的游览增添了许多情趣。

番禺大石街道成村于唐代。这里保存有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文峰社学旧址,也是香江野生动物世界、长隆欢乐世界等知名景点的所在,是一片历史风貌与当代景观并存、极富特色的城区。“寻迹·传承·营造”大石街传统文化保育项目的设计初衷,即是依托大石街社区平台,促进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区慈善资源的多方融合,通过开展系列社区文化活动,提升村居民的在地文化认知,培育社区文化组织,激活社区公共空间,搭建大石街文化宣传和居民议事平台,营造社区共融氛围。在8月里,志愿者们组织“传承”文化保育宣讲团培育工作坊、开展灯芯草DIY活动,将当地的文化资源、文化要素,与当地人的发展诉求、精神需要结合起来,将文化保育与社区文化的营造、公共空间的提升结合起来。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市文化馆提供(部分图片摄影:许建梅)

关键词: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推送

新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