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 > 正文

“录取通知书上新”:从无形课堂汲取精神滋养|时评_速看

2023-06-25 20:10:28来源:羊城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杨朝清

近日,多地公布高考分数线,一些高校录取通知书样式再次“翻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首次以“复活”的开化纸为载体;中山大学录取通知书礼盒里有学校定点帮扶云南省凤庆县的普洱茶饼;哈工大每位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子都将得到一份可以登上火星的“超级涂层”;南开大学录取通知书中有两枚来自周恩来总理故乡淮安的莲花种子。(6月24日北京青年报)

对于翘首以盼的新生们来说,收到录取通知书意味着他们的身上打下了一所大学的文化烙印,贴上了一个会伴随他们一生的身份标签。在数字化时代,新生们通过互联网已经提前了解了录取信息,录取通知书“信使”的功能有所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高校不仅在录取通知书的设计上别出心裁,也在礼物上精挑细选。

“录取通知书上新”不仅是一种物质馈赠,也是一种精神滋养。“复活”的开化纸作为科技创新的成果,呼唤新生们要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中再创辉煌;“录取通知书内有普洱茶砖”饱含“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共同体意识,呼唤新生们要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可以登上火星的“超级涂层”,寓意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激励新生们要弘扬科学家精神;两枚莲花种子不仅寓意新生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还隐含着对不蔓不枝 “花中君子”的精神追求。

一张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承载和传递的精神内涵无疑是厚重的。许多高校越来越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录取通知书既是一个无形的课堂,也是一个育人的载体。通过物流快递寄送到新生们手中的录取通知书,不仅是物品的流转,也是文化基因的传递。“录取通知书上新”不仅是表达方式的变革,也是文化传承的创新。

在现代社会,大学并非封闭的象牙塔,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高校的人才培养,也不能自弹自唱、孤芳自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心怀“国之大者”,是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录取通知书内有普洱茶砖”不仅见证了一所一流大学对欠发达县域的牵挂与温暖,也是东部发达省份与西部欠发达省份之间厚重的“山海情”。

厚植家国情怀,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是青年学子应有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录取通知书虽然不会说话,但大学与新生们即将进行一次无声的符号互动——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家与社会、整体与个体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将“小我”融入“大我”,将学习奋斗的目标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这或许就是录取通知书作为大学“第一课”带给新生们的启示。

从录取通知书里感悟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见证着高校的用心良苦。录取通知书也是一盏灯,照亮和温暖新生们前行的道路;考上理想的大学并非奋斗的终点,而是一个重新出发的开始。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图片 | 网络责编 | 傅铭途 姜雪媛校对 | 谢志忠

关键词: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推送

新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