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养老床位搬进家!杭州启动“e床养老”数字赋能家庭养老床位场景
2023-08-25 07:00:25来源:杭州日报
“这个家庭养老床位系统可以24小时监护我母亲,万一有意外情况就会第一时间通知我们,服务组织也会及时查看,时不时上门陪我母亲聊聊天,还有医生定期上门检查我母亲的身体情况。老人在自己家养老开心,我们做小辈的也放心多了。”75岁独居的劳奶奶自从申请了家庭养老床位,她的居家养老生活就过得更有滋有味了,女儿也不再念叨让她去养老院。
今天,杭州市“e床养老”数字赋能家庭养老床位功能提升场景上线。作为杭州城市大脑2.0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杭州市民政局继智慧助餐、安居守护后推出的又一力作。
【资料图】
智慧照护
家庭养老实现私人定制
居家养老是大多数老年人的现实选择,但失能老人养老照护正成为不少家庭面临的一大困境。
作为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城市,杭州正在全市域推广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在以“一张床”为圆心的家庭生活圈内,通过加载家庭适老化改造、智能设备安装、辅助器具配置和上门生活照料等“四位一体”服务,将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延伸至家庭。除了基础服务套餐,老人家庭还可根据个性化需求自主叠加定制服务,让老年人实现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
今年以来,杭州市新建家庭养老床位5000余张,培育家庭养老床位运营机构40余家。
多方联动
数字赋能织密“老有康养”守护网
西湖区西溪街道求智社区的独居老人李奶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视力也不大好,生活多有不便。签约家庭养老床位后,李奶奶有了指定的护理员和家庭医生。
“护理员会定期来家里照顾我,后台有工作人员通过摄像头查房,社区医生经常给我测血压、血糖,还给我留康复‘作业’。没想到在家里也能享受到这么全面的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李奶奶的血压、血糖均控制在了正常范围内,还能在护理员的陪伴下到楼下散步。
市民政局深入开展主题教育,通过大走访大调研,了解到老人尤其失能老人对居家上门康养的需求非常迫切。
“要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医生能来家里服务就好了。”老人的期盼就是努力的方向。市民政局会同市卫健委、市残联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数字赋能家庭养老床位管理运行机制的通知》,以“建床无缝对接、医养服务融合、床位有序转换”为目标,健全完善“家庭养老床位”信息数据共享互通机制。
“老年人的身体情况往往不太稳定,通过‘e床养老’数字场景,可以让医养服务数据能够随床动起来、用起来,推动老年人档案在医、康、养、护服务中的连续记录,实现床随人走,家院一体。”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
据了解,市民政局还在浙里办App上架了全新服务端“杭向颐养”应用,为老年人和家属提供“享政策”“看机构”“约服务”“智守护”“去用餐”“建家床”等一站式服务,打通养老服务保障的“最后一公里”。老年人的子女还可以调用“浙里家庭码”,自动匹配绑定老人信息,代办、代查相关事项。
“还蛮方便的,我点击绑定亲属,我母亲的信息就自动出来了,也不用一个一个输,在‘建家床’提交申请后,没几天就有工作人员联系我,上门给我妈做了评估,还提供了建床方案。”董奶奶曾向居住在外地的儿子说起家庭养老床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其儿子在“杭向颐养”上递交了申请。现在,董奶奶家中已安装了智能设备。
打通支付渠道
首创养老服务电子津贴
自2019年起,杭州首创养老服务电子津贴制度“重阳分”,为困难和高龄老人提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累计为27.2万老年人发放“重阳分”10.04亿元。
围绕家边、身边、床边养老提质升级,杭州老年人熟悉的“重阳分”不仅可以支付上门服务或家庭养老床位费用,还可以抵扣住院期间的护工费用。
在启动会现场,多家服务组织签约成立“e床养老”服务联合体,从西湖区三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院的张奶奶成为首位受益者,“我住院的时候请了护工照顾,市民卡里的‘重阳分’还攒着没用完,现在出院的时候可以直接抵扣护工费,一下子就省了660元呢!”
随着省市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不断推进,杭州老年人正在逐步实现从“养老”到“享老”。会上,《杭州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正式发布,将为14类不同情况的老年人群体提供28项服务,推动实现基本养老服务人人享有、人人可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