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娱乐 > 正文

武侠会变成小众文化吗?

2023-08-26 23:16:00来源:涨姿势

@李逾求:前几天发了一篇谈武侠作家(主要是金庸和古龙)文字的微博,主要是谈的文字的短处,引发了一些关注,有赞同有不赞同的,都正常。


(资料图片)

凑巧看到微博上有人说起金庸小说近年来读者数量急剧下滑的问题,影视剧观众也急剧下滑,于是又有了一个延伸问题,也是核心的问题:

武侠小说(这里主要聊金庸小说),能抵挡得住时间的冲洗,永久地流传下去吗?

如果流传下去,未来它是属于六大名著(四大 + 聊斋 + 金瓶梅)一样的名著级别,还是《封神演义》之类乍看可有可无,其实不可或缺,但又达不到更高层次的作品?

现在是聊金庸小说最有代表性,一个是民国武侠作家作品,经历 50 年 +,将近 100 年的淘洗后,还能流传下来的,基本也能确定将来要流传下去了。

金庸几乎是公认的武侠作家巅峰,但唯一还没有验证过的,差不多也只有时间这一关了,虽然所有作品全部经历过 50 年这一关了 —— 小说流传与否大都是以 50 年为一个节点的,50 年后还能流传的基本能长期流传,不能流传的,几乎就算消失了。

但是,至少是近 20 年来,金庸读者的减少,是可以用 " 锐减 " 来形容的。

武侠这个产业我从事有差不多 20 年了,这方面的了解,应该不至于有太大的偏差。

虽然一度我也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但是,从 90 后,95 后,到 00 后,10 后,看过金庸小说的,几乎都是断代式下跌。这个也差不多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很容易会想到,再过 50 年,从 60 后,到 90 前这一批 30 年的读者群,几乎也自然 " 消失 " 得差不多了,显然 21 世纪的 60 后,读者会更少。

如果读者少到一个几乎没有的程度,他的作品,算不算流传下去呢?

这就特别需要影视的带动,但是,金庸影视改编近年来也是疲软的,当然不排除未来会有很好的金庸影视剧改编,但是,如果没有呢?如果少有呢?

金庸武侠小说更多依赖它的文学性,它的经典性,它的价值,它的文字的时候,能流传多久呢?

哪些能够流传下去?

不好说。

那时候,它几乎必然要面临着要么上,要么下的 " 窘境 "。像六大名著,是上去了,像《封神演义》,达不到经典,历朝历代,也能有读者、受众,也存在。

金庸小说会到什么层次呢?

金庸小说 50 多年,向全球的拓展,尤其是向西方的拓展,基本已经证明是失败了的,而且未来也不看好它能在全球唤起 " 金庸热 " 的阅读热情,继而促使它进一步经典化。

还会有哪些变数和转机?

其实像金庸这样 " 类型小说作家 " 标签明显的作家,还有一种方式,是能够更加 " 稳妥 " 地长存下去的,就是这种类型小说的香火,长河,绵延不绝,则这个系统中排名靠前的作家,也能长久流传下去。

从这个意义上说,武侠小说类型的发展,不只是影响现在和未来,也影响过去。

之前的微博,我其实是挺惋惜金庸的文字没能更进一步的,如果更进一步 ,文学性上如果再进一步…… 其实他塑造的无数经典人物,是有望将他的整体金庸小说,定位在 " 第七大名著 " 上的。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中国小说的谱系,大概也能发现,除了六大,几乎从来没有过哪位作家,哪些作品,创造出如此之多的鲜明独特的人物,有如 " 神谱 "。

差一点就成神了,但毕竟还是没有成神。

与金庸在某些维度上可以并列的作者,其实倒不是古龙,而是刘慈欣。

刘慈欣,在中国科幻类型领域的绝对王者,与金庸在武侠中相当的地位,比金庸更进一步的是在全球性收获了巨大的影响力,不及的则是文学性、文字、人物塑造等不少方面。

但他与金庸有一点上做出了当时 " 独步天下 " 的成绩,就是都在自己的时代,至少是几乎创立了自己的 " 神话人物 " 和 " 神话原型 "。

流浪地球、三体、面壁人、破壁人、降维攻击…… 不少已经成为现代流行词汇,甚至将来可能会成为新时代的 " 成语 " 的。

愚公移山可以,流浪地球自然也可以;

以大欺小可以,降维攻击自然也可以;

贾宝玉、林黛玉可以,杨过、小龙女为什么不可以?

西天取经可以,笑傲江湖为什么不可以?

金庸、刘慈欣都镌刻有中华文明的密码,这种密码还没有完全破解,但一旦破解,必然会有更大的光彩。

金庸的遗憾,也是刘慈欣的遗憾,甚至是刘慈欣的缺憾,金庸的文字至少是还 " 出色 ",刘慈欣的文字就只能是真的 " 平平无奇 ",甚至粗鄙了。

刘慈欣那样的扁平人物,金庸 18 岁之前都不会那样写。

但刘慈欣那样的想象和概括,又是在全世界能掀起波澜的。

衡量一部小说的 " 文学性 ",大都还是要从细腻上来着手,要有多重的维度,多重的美感。

文学性的强与否,有一个简单的辨识方法,就是 " 一页书 ",单独抽出其中一页来,看能否经得起分析。这就跟抽血化验一样,人体的健康都反映在血液里,文学性也都反应在文字里。

以 " 一页书 " 的标准衡量六大,衡量几乎所有的全球文学经典名著,几乎都是经得起分析的。以文字构建的文学大厦,可以颠扑不破。

这一点,目前刘慈欣是做不到的。他的文字,甚至经不起基本的 " 平视 "。

金庸做得到吗?

可能也难。

或者说,你用显微镜放大到 10 倍的时候,金庸文字是还能经得住考究的,但是,放大到 100 倍的时候,恐怕粗糙的,鄙陋的地方就显示出来了。

而六大(按更高的标准,三国的文字其实也不能算太好,是六大里拖后腿的了),而许多的全球名著,像《2001 太空漫游》里那方 " 黑石 ",放大到无穷倍,仍不变易的。

能不能流传下去,能不能经典化。谁能流传下去,哪些作品能流传下去。

网络文学呢?有无?

真是一个既纠结又兴奋又痛苦的问题。

穷其一生,笔耕不辍,要能在文学史中有自己的 " 一页书 ",又何其难啊。

王度庐、还珠楼主、金庸、古龙、温瑞安、刘慈欣…… 都值得同样的尊重。

关键词: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推送

新闻推送